9月27日晚,国民党主席选举迎来第二场电视辩论会,现场火药味十足。当讨论到两岸政策这一核心议题时,候选人郑丽文与郝龙斌展开激烈交锋,双方唇枪舌战,场面一度剑拔弩张。
辩论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,郝龙斌刚结束发言,郑丽文立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。她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,强调两岸交流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民进党当局的阻挠。这番掷地有声的发言不仅打断了郝龙斌的论述节奏,更在现场支持者中引发强烈共鸣。这场辩论已不仅是两位候选人的个人较量,更折射出国民党内部不同路线的激烈碰撞。
在回应张亚中关于九二共识的提问时,郝龙斌起初表现出谨慎态度。他承认九二共识曾是两岸沟通的重要基础,但随即话锋一转,刻意将其与一国两制划清界限,并要求大陆方面先展现善意。他提出的和中不舔中主张,表面看是在寻求平衡,实则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。
问题在于,郝龙斌一方面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作用,另一方面又设置前提条件。这种表述容易造成误解,仿佛两岸僵局的责任在大陆一方,而民进党当局的强硬立场反倒成了被迫回应。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,不仅混淆视听,更模糊了责任归属。
展开剩余78%更值得注意的是,郝龙斌的论述逻辑与民进党存在某种相似性。虽然强调对等尊严无可厚非,但若偏离九二共识的核心立场,国民党就可能沦为温和版民进党。历史证明,这种小绿路线对国民党而言并非明智之选。
从选举策略看,郝龙斌的模糊立场难以赢得任何群体的认同。对传统支持者而言,这种表态显得软弱;对中间选民来说,又不够明确。结果很可能两头不讨好,既失去基本盘,又难以拓展新票源。
面对郝龙斌的平衡说辞,郑丽文选择直击要害。她明确指出:问题不在大陆缺乏善意,而是民进党拒不承认'九二共识'。这番简洁有力的回应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两岸关系的症结所在:蔡英文当局不仅否认九二共识,更持续推进台独路线。这番论述直指国民党近年来立场模糊的软肋。
郑丽文进一步举例说明:在马英九主政时期,两岸不仅保持对话,还签署了多项协议,互设办事机构,民间交流热络,从未出现所谓
被矮化
的情况。她将九二共识比作定海神针,强调这是台海和平稳定的基石。她警告说,如果国民党放弃这一立场,就只能跟在民进党后面亦步亦趋,永远无法赢得选举。
这番言论不仅是针对郝龙斌的反驳,更是对国民党全党的警醒:要想重获选民信任,必须明确自身定位。
从选举策略看,郑丽文的表态既能巩固传统支持者,又能吸引希望缓和两岸关系的中立选民。她立场鲜明、论述清晰的风格,展现出近年来罕见的强硬蓝营特质。
这场辩论的关键不在于口才较量,而在于谁能提出让选民信服的可行方案。郝龙斌试图以和中不舔中的模糊立场迎合所谓维持现状的民意,但这种策略既无法打破当前两岸僵局,也难以与民进党形成有效区隔。选民最终会觉得国民党说得多做得少。
相比之下,郑丽文选择了一条清晰路径:坚持九二共识,明确指责民进党是两岸交流的破坏者。她不追求面面俱到,而是重点争取传统支持者和理性中间选民。她的目标是将国民党重新定位为沟通桥梁,而非对抗者或骑墙派。
从选举战略看,这种差异化竞争具有现实意义。在民进党强力抗中的背景下,岛内仍存在期待两岸关系缓和的民意。《联合报》最新民调显示,超过60%的民众支持恢复两岸沟通机制。国民党若能把握这一诉求,或许能找到突破困境的契机。但前提是必须确立清晰、可信、一贯的政策立场,而非继续摇摆不定。
这场辩论的本质,是国民党内部两种路线的正面交锋。一边是模糊妥协的中间路线,一边是立场鲜明的传统路线。这不仅关乎党主席人选,更关系到国民党未来在两岸议题上的话语权。
九二共识不仅是历史文件,更是检验立场的试金石。如果国民党连这一根基都守不住,就将失去与民进党竞争的最大优势。放弃这一原则,等于自废武功。
郑丽文在辩论中的纠正,看似是即兴反驳,实则是路线警钟。国民党正站在十字路口,是继续在模糊中迷失,还是在清晰中重生,选择其实并不复杂。
这场党主席选举表面是人事之争,实质是路线抉择。是追随郝龙斌的平衡术,还是坚持郑丽文的明确立场,不仅决定谁将执掌国民党,更将影响该党未来四年的发展走向。
两岸政策既是国民党的传统优势,也是其重振旗鼓的关键所在。坚守九二共识,不仅是坚持原则,更是维系选民信任的基础。郑丽文振聋发聩的提醒,或许正是国民党当下最需要聆听的忠告。
发布于:天津市